张大卫—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


1. 定永生的今世生活

在路加福音第16章中记录了两个比喻:前半部分出现的“不义管家”(或“聪明的管家”)的比喻,以及紧接其后的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。二者彼此紧密相连。若深入探究这两个比喻在同一脉络下所呈现的教训,我们会发现,耶稣在告诉我们,身处这个世界时,应当以何种方向与态度来生活。尤其透过这个故事,我们认真思考到“施予爱与怜悯的生活方式”以及“两个世界(此生与来生)的存在”。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的讲道中强调,我们在此世生活中要照着上帝的心意行事为人,且对贫穷人及软弱者施予宽容与爱,正是神的旨意。

首先,让我们简要回顾前面的“不义管家”比喻(路加福音16:1-9)。故事中,管家的主人发现管家浪费财物,于是将他叫来询问。管家在自己未来前途一片迷茫的情境下,为主人的债户减轻债务,从而博得他人的好感。从表面看来,他用不正当的手段调整了经济损益,显然并不正确。然而主人却称赞管家“聪明”。对此比喻虽有多种解释,但耶稣想借这实例所强调的核心之一,正是“如何使用在地上托付给我们的财物”。也就是说,与其关注物质本身的拥有与否,不如说如何与他人分享、施予我们从神而得之物才是智慧的态度。圣经不断提醒我们: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终归都是“神的”,而我们不过是管家(管理员)。不义管家没有放过自己手中“有限的机会”,而是明智地加以利用;同样地,这也成为我们的教训:在此世,我们要善用神所赐的“机会”、“时间”与“财物”,施予那些贫穷困苦的人。

紧接着这个比喻结束,路加福音16:19-31立刻出现了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。这并非与前文毫不相关的另一则故事,而是可以被视为——“作为拥有者,或者作为神的子民,在此世应当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?”——这一延伸信息的进一步阐释。文中所提到的财主,身穿紫色袍和细麻衣,每天奢华宴乐;相反,乞丐拉撒路浑身长满疮,穷困潦倒到只能指望吃财主桌上掉落的碎渣充饥,甚至有狗来舔他的疮,情形极其悲惨。两个人就这样度过了迥然不同的尘世光景,最终都迎来了死亡。令人惊讶的大逆转也由此开始:拉撒路被天使带去到亚伯拉罕的怀里(可视为天堂),财主则进入阴间(地狱)受苦。

这个比喻告诉我们,“两个世界真实存在”,即今世与来世(死后世界)是明确的事实。耶稣不断教导众人要以永恒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生活。我们眼所见、所经历的地上岁月并非一切,死后还有延续到永远的世界。这是基督教所强调的核心教导之一:圣经多次提醒“我们如今如何度过此生,将影响来生”。希伯来书9章27节说道:“按着定命,人人都有一死,死后且有审判。”传道书12章也劝诫说:“尘土仍归于地,灵仍归于赐灵的神,在那之前,要记念造你的主。”张大卫牧师在许多讲道中也多次强调:“若只把眼光局限于现今可见的现实,就很容易错过永恒之事”,“信徒应当怀着对天国的盼望而活,并在今生结出配得永恒的果子。”

财主与拉撒路的故事,对于自称是神子民的人而言,同样是警示。财主在今世享尽荣华富贵,然而死后却在阴间备受折磨。对此难免会疑惑:“为什么财主下了地狱?难道这个比喻意味着‘只有贫穷的人才能进天堂’吗?”当然,圣经并未说“穷人必定上天堂,富人注定下地狱”。比如约伯记里的约伯,他不但信心卓绝,也富甲一方,但并没有因此犯罪下地狱;亚伯拉罕本人也很富足,却不是被神定罪之人。可见焦点并不在“金钱本身”,而在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与心,以及“在所处位置上,我们是否践行了分享与爱的责任”。结论便是如此。

路加福音16章特别强调“财主根本不曾顾念就躺在他家门口的极贫者拉撒路”。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极为接近。拉撒路就躺在那扇大门外,但财主却对他视而不见,只顾身着紫色袍与细麻衣,沉迷于盛宴狂欢。这个财主所展现的形象,正好暗示“自认为享有神丰富恩典与话语,但却吝于分享、不愿施予”的‘属灵自我中心’的信徒。此时的“乞丐拉撒路”,象征性地可以解释为那些对信仰饥渴、对神话语干渴,或物质上/灵性上都极度需要帮助的人。张大卫牧师常常指出,当信徒获得富足(无论是物质上,或是话语上的丰富)时,下一步务必跟上“分享与服事”。财主的悲剧在于:在今生所得的福分和恩赐,如果仅仅被用于“自我享乐”,那么在最终审判时将显得多么空虚可怕!这就是这个比喻所作的强烈提醒。

拉撒路死后,“被天使带到亚伯拉罕的怀里”。对犹太人而言,这是“极其有福的境地”或“天堂”的常用描述方式。而财主则“在阴间受苦,举目远眺”,看见亚伯拉罕与拉撒路,便央求道:“亚伯拉罕父啊,求你差遣拉撒路来,哪怕蘸点水凉一下我的舌头;再差他回去警告我的弟兄们好叫他们悔改,别来这受苦。”可亚伯拉罕的回答却很坚决:“他们有摩西和先知,可听从他们。”意思是,整卷旧约(摩西五经与先知书)里早已宣示了有关弥赛亚、永恒世界以及义人之道的真理。“若他们连这些话都不听,就算有人从死人中复活来向他们传讲,也不会信。”故事便在这个结局中落幕。

新约里也记载,当耶稣使马大、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时,许多人因见证这神迹而信从耶稣,但大祭司和法利赛人反而加紧谋杀耶稣的计划。这正显示“奇迹或超自然事件,并不必然让人悔改”。对于那些藉奇迹就愿相信的人而言,他们确实因此得了信心;但对于内心刚硬的人而言,奇迹只会让他们更加顽固。耶稣教导道:“真正的回转在于,听到话语而认罪悔改。”换言之,人已经拥有足够的“圣言见证”,若连这些都不愿接受,便算再多奇事异能出现,也不会转向。

在这一幕里,我们可以想起末后的审判,以及早已赐给我们的“圣言之光”。耶稣说:“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”(约翰福音14:6),并告诉门徒:“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,好让你们也能到那处所,我要在那里再见你们。”可即便如此,人们往往仍只关注今世,忽视永生。《财主与拉撒路》的比喻并非仅仅强调“财主下地狱,乞丐进天堂”的简单二元对立,而是教导我们:根据我们在地上度日时持怎样的态度、是否践行神所喜悦的公义与怜悯,最终结局会截然不同。

张大卫牧师尤其常在讲道中指出:“那些承担神圣职分的人——牧师、宣教士、神学家、平信徒领袖等——其实也都是‘财主’。”这里并不仅指世俗意义上的富裕。譬如,我们若拥有丰富的圣经知识、神学资源、信仰自由,或具备优越的礼拜环境、充足的讲道与团契供应,那么在灵命层面上,我们已经是“富足”的。但若眼看“拉撒路”就在眼前,却无动于衷,自己只顾享用恩典与话语,那么后果就会如同财主的结局。由此可见,“我们当将所得的恩典、话语、知识与教义,分配并分享给他人”,这对于当今教会和每个信徒而言,都是依旧有效的警钟。

若真怀有神的心肠,就无法对身边“拉撒路”的处境视而不见。有人也许是缺乏基本饮食,有人是灵里干渴,有人正深陷苦境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,但可以肯定的是:我们周围总有人需要帮助,而我们应当向他们伸出援手。耶稣说:“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我身上了。”(马太福音25章)在“绵羊与山羊”的比喻中,也提示我们:“你们对那些饥饿、口渴、赤身露体、患病之人的作为如何?”成了审判的重要依据之一。这告诉我们,现在就应当认真省察:究竟我是怀着神的心去爱人吗?还是我也像财主一样,只想着自我的筵席?

这个比喻另一重要点在于,“死后,就再无翻转命运的机会”。马太福音18章所言“在地上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被捆绑;在地上释放的,在天上也要被释放”,道出了相同真理。亚伯拉罕说:“你们和我们之间有深渊相隔,想要从这里过到你们那里去不可,想要从那里过到我们这里来也不可。”因此,若在今生不悔改,到了来世就为时已晚。那种“临死前再悔改得救就好”的放松心态,在圣经的教导面前显得非常危险——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何时离世,一旦错过那一瞬间,就可能在永生的决定上铸下大错。

因此,教会必须始终殷勤于“传福音”。这正是真正的“爱”的行动。我们之所以要告诉未信者“悔改相信福音”,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永恒的死后世界、相信神的审判。而对于已经信主的人,也需要彼此鼓励;对于刚刚信主的弟兄姐妹,应当持续分发话语,帮助他们在属灵上被建立。张大卫牧师多次呼吁,教会绝不能止于自我满足,而应从福音书与宣教书信中看到“教导(栽培门徒)并宣教”的使命,并积极地去实践。其中一个重要途径,便是“基督教书籍分享事工”。让拥有丰盛资源的教会和神学院,或某些信仰团体,将他们闲置的资料送到极度缺乏圣经及好书的地区,为那里的灵魂提供属灵粮食。可视之为当代教会可以践行的“帮助拉撒路”的一种方式。

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给我们的首要教训是:“我们都是客旅,有来世的存在,务必要记得死后还有永恒。”圣经及福音书中,耶稣和使徒们都一再强调:“人人都有一死,死后且有审判,因此要在现世中预备永生。”当反思我们是多么容易骄傲、麻木,也就愈发感到这信息对我们的信仰何等必要。第二个教训是,“要分享我们所得。” 这里不单指财物,也包括话语、恩赐、知识和才能;神赐给我们的若是丰富,我们切不可只在自己教会或小圈子里享用,而要照顾到门外的“拉撒路”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是“福音生活的见证”,也是“拥有天国世界观之人必然流露的表现”。

此外,在比喻中,财主哀求说:“请让拉撒路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。”雅各书3章里曾说:“舌头就是火,能玷污全身,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,是从地狱里点着的。”在地上时,这财主的“舌头”是怎样的?也许用来轻视拉撒路,曲解神的旨意,或只是炫耀和享受。结果死后才尝到“舌干焦渴”的痛苦。此处不管是象征还是实景,都提醒我们:在日常生活中,“舌头”发挥重要作用。属神的人,可以用舌头带给他人安慰,或用舌头去咒骂、论断、说谎,从而伤害人。财主在世时,并没有用舌头对拉撒路说任何带着慈爱或实际帮助的话。我们需要反躬自问:“我的舌头,是否正照着神所喜悦的方向在运用?”

从这个角度看,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故事也再次印证了“神是公义的”这个真理。亚伯拉罕对财主说:“你在世时享尽了福分,而拉撒路受尽苦难;所以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,你倒要受苦。”(路加福音16:25)虽然若用“公义”来简单概括或许不够完整,但故事确实暗示了神以“超越世俗逻辑的方式”在运行管理。我们或许觉得此世的种种不平,但神终将作出正确的审判。“要以善胜恶”(罗马书12:21)告诉我们,当面对世上的不公不义,不必灰心失望,因为最后神必施行完全的报应。正是因着对这一点的信靠,像拉撒路这样遭受苦难的人也能怀抱盼望坚持到底;而像财主这样富足的人,则不应自满,而要谦卑省察、乐于分享。

其实,财主请求“差遣拉撒路去警告我的弟兄,让他们悔改免来此地”,乍看似在为家人着想,但亚伯拉罕却回答说:“他们已经有了摩西和先知的话,不听的话,即使死人复活传信息也无用。”这说明“真正的信心在于对神话语的顺服,而非对神迹奇事的追逐”。今日亦有许多人沉迷于追赶奇迹,却对真理话语的教导毫无兴趣。可是,真信仰并非从“神迹”出发,而是从“神的话语”扎根。耶稣在约翰福音中多次行神迹时,无奈感叹:“若不看见神迹奇事,你们总是不信”(约翰福音4:48);但却宣告“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”(约翰福音20:29)。张大卫牧师也多次提醒,不应建立“以神迹为中心的信仰”,而要立基于“神话语的正道”,因为神迹只是暂时的辅助,话语才是永恒。基于话语而生的信心,即便风雨来袭也不会动摇。

所以我们如今并不需要苦苦祈求“有从死里复活的人来告诉我真相”,而是要翻开已经赐到我们手中的“圣经”,认真领受其中的福音信息,并顺服实践。这才是通往天堂、活出“管家智慧”的唯一道路。放下在世的捆绑——譬如对财物的执著、自私的野心、对他人的论断与仇恨——转而去捆绑“爱、分享、宽容、谦卑”,这才真正体现出天国价值观。当我们如此生活,神的国度就已经部分地临到此世。这样在地上准备好神国的人,来世必在永恒中享受丰盛的赏赐——这正是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所传达的关键讯息。

我们若只是在头脑里理解,还不足够,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。倘若神今天赐给我物质上的富足,那么我要思考:我是否愿意分给周围的“拉撒路”?倘若我在灵里自觉富足,或觉得自己神学知识渊博,那么我用这些资源帮助了谁?若我也像拉撒路般穷苦无依,是不是只是一味埋怨,还不去思考“神让我们走这段路要教我们什么”?不过,圣经清楚告诉我们:“身处卑微且坚守对神的忠心者,必有天上的福乐。”因为神乃公义者,到了末日,祂将按真理赏罚各人。正是这样的把握,使我们在行善、传福音、教育等事工上持之以恒。就像张大卫牧师常说:“神绝不忘记祂子民的劳苦,哪怕只是一杯凉水的接待,祂都看在眼里。更何况是为了拯救灵魂、用福音扶持、用物质相助的努力,主岂会不知不报?在地上得不到全部回报,也必在天上得着。”凭这确信,我们才乐意在各样济贫、宣教、教育事工中付出。就像“布克书事工(或北书事工)”这样一个具体实例,一本基督教书籍也许会给灵里干渴的人带来关键的救恩指引。对于已然享有福音丰盛的人而言,“收集书籍、分类、寄送”的劳苦,便是积攒天上财宝的方式。

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提醒我们:

  1. 确有永恒世界存在,死后有审判,今世生活会决定来世。
  2. 如果我们在世是“富足的”(无论在灵性上还是物质上),就务必要与他人分享,行慈爱之事。
  3. “富足”可表现为金钱充裕、教会职位尊崇、对圣经有极多了解、神学知识渊博等多方面。无论哪种形式,“若只顾自己享受却不肯分享”,终会落得财主同样的结局。
  4. 这正与不义管家比喻中耶稣所说“不要以为那是你的,乃要用在贫穷人身上”相互呼应。

至于财主最后请求“让拉撒路去警告我的弟兄”,实际上也形象地展现了“人死之后就再无法做任何事”的无奈。我们若想向所爱的家人、亲友传递生命的福音,就必须“趁活着”赶紧行动;死后再想跨越鸿沟或返回人间,已是不可能。而留在世上的人,神也已透过摩西、先知、福音书、使徒的教导,以及无数教会的讲道,赐下了“足够的亮光”。若仍不肯信,就不是因为见证不足,而是心太刚硬。耶稣复活后,犹太教宗教领袖仍不信;甚至罗马兵丁亲眼见到空坟墓,惊慌禀报,却被他们收买要去传“门徒偷走尸体”的假消息。神迹并非不够,只是人心顽固闭塞。

因此我们也不能说:“只要再显个更明确的神迹,我就会信。”反而要承认“神话语已赐给我们充分证据”,并接受这话语,省察悔改、实践爱心,好让我们的信心彰显出来。张大卫牧师在这个层面上时常引用罗马书10章8-9节:“这道离你不远,就在你口里,在你心里。”神的话语就在我们身旁,只要口与心向它敞开,就能得着救恩。得救后,信徒们当合力去帮助那些尚不认识真道、灵里饥渴的“拉撒路”,这正是教会的使命。

路加福音16章这两个比喻(不义管家和财主与拉撒路),都在教导我们“聪明生活之道”。若我们在地上被托付了钱财、恩赐或其他资源,就终将迎来结算之日;况且此世并非全部,地上的一切决定与作为,都会影响永恒。耶稣一再强调“施予的重要性”,并透过财主的例子予以警示:“不要忽视你门口的拉撒路。”应该检查自己是否正在靠近那些近在咫尺、却无人关心的拉撒路,是否在切实给予帮助。如果没有人帮助门口的拉撒路,或者听了这些教训仍是置若罔闻,那么恐怕最终难逃财主在阴间的痛苦结局。这就是这个比喻最直接的警戒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,路加福音16章的信息并不限于两千年前的犹太人;它也适用于当今的教会与信徒,无论富有或贫困。若真的相信永恒与神的审判,就理应以不同于世人的眼光看待现在,拥有别样的人生观、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我们不再只关注终将归于尘土的肉体,而要为将来永远面对神的灵魂而警醒。同时,无论神赐给我们金钱、还是话语与属灵丰盛,我们都应思考“如何将其分享”,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。对此,耶稣在此世教导的紧迫性不言而喻。耶稣透过这个比喻郑重宣示:若只顾今世满足,且在天国里毫无预备,就会落到财主的可悲下场。

张大卫牧师在对路加福音16章的讲道里特别强调:“拥有天上眼光的人,必然会感受到周围之人的需要。”因为神的心意就是关怀每一个灵魂,若我们也拥有这份心肠,自然就会去留意周遭。倘若我完全无视周遭的需要,甚至连“拉撒路”到底在不在我门口都不知道,那就说明我的内心已陷入“属灵骄傲”或“麻木不仁”,需要悔改。财主死后不得不面对“无法逆转的状态”,然而我们尚且在世,还能帮助他人,传福音,服事与关怀;因此我们尚有一段宝贵的缓冲时间。但这段时间并不漫长,也终将有尽头。所以,《财主与拉撒路》对我们来说,既是强有力的警告,也是一扇宝贵的机会之门。


2. 主的拉撒路的盼望

若要更广泛地理解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,它不仅在谈论物质的富人和穷人,也涉及“那些富有神所赐恩典与话语的人”与“缺乏而饥饿的人”这一对比。那么,今天的教会和信徒又处于何种状态?世界上确实依然存在“财主”与“拉撒路”并存的现象:有些地方,教会和信徒拥有丰富的圣经资源、无数的基督教书籍、各种研经研讨会和大会,灵里丰盛饱足;而在另一些地方,人们可能连一本圣经都难以得到,在灵里饥渴至极。又如,某些城市的大型教会充盈着华丽的敬拜和强力的事工;然而在城市边缘、乡村或别的国家的贫瘠地区,仍有尚未被福音触及的无人地带。

面对这些现实,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:“我们就是‘属灵的财主’,若我们不积极帮助那些‘属灵的拉撒路’,问题就非常严重。”以基督教宣教或文字事工为例,事实上在英语地区或西方国家,有不少神学院、教会和研究机构堆满了书,但往往还没被真正需要的人拿到,就被当废纸处理或廉价抛弃了;与此同时,印度、非洲、东南亚等地的神学院,即便建起来,也因缺乏藏书,学生们苦于没有足够的研究资料。这不仅限于书籍,在物资、经济、教育、医疗、福利等诸多层面,也存在这种“财主与拉撒路”并存的现象。

从圣经原则看,上帝常借着人、借着教会去施行救助,传递祂的爱。耶稣多次教导要帮助贫穷者、囚犯和病人,这些皆为重要使命。马太福音25章中“绵羊与山羊”的比喻,就是以“你们既做到我这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,就等于做到我身上了”来作总结。这也说明了如何在实际层面上将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落地实践。有时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分享,但对拉撒路却可能是生存的关键。更深层次地看,帮助身边所缺乏的,就相当于对耶稣的回应。

不过,这份“分享”若只停留在“我有,我施舍给暂时缺乏的人”这种施恩式思维,也是不够的。真正的分享应包含对对方的全面关怀:“如何让对方得到彻底恢复?”而不仅仅是给点财物了事,还包括传福音、栽培门徒,并帮助对方能自立。这是一种更广义的服事,属于“拯救灵魂、真正拓展神国度的工作”。因此,教会在祷告、奉献的同时,还要承担培育、训练人的工作。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中,财主所忽视的,正是“他对门口拉撒路的灵与体都负有责任”。假如财主意识到这一点,他就不会仅仅丢几块残渣给拉撒路,而是更深入地医治他的病痛,解决他的饥饿。

因此,现代的宣教与慈惠事工中,也常倡导从长远角度进行系统化、可持续的发展计划。短期援助或短宣虽重要,但关键在于让当地人能够自己学习神的话,建立教会、实现自立,并进一步把福音传给他人。这才是真正的“聪明管家”态度,践行了耶稣的“大发命令”(马太福音28章)。张大卫牧师也多次指出:“神国的扩张,不是单纯的教势或人数增长,而是要忠实传讲耶稣基督的教训,让听道之人真正被改变,并成长为又能服事他人的门徒。”尤其需要借助含有话语的书籍、相应的教材,以及能教导和带领的教师与领袖三者协同发挥作用。

那么,耶稣为何用“财主与拉撒路”这个颇显极端的案例来讲述?原因在于,这能够紧紧抓住人类的注意力。人最常犯的错误之一,便是误以为“今生状态会永远延续”。财主把目前享有的财富与地位当作理所当然,更不谈承担任何属灵责任或呼召。但地上财富与地位在死亡面前失去一切效力,反而会在审判台前转化成“你是为了什么、又为谁而使用”的标准。张大卫牧师在信息中警示:“你在此世获得越多,在神面前就越要被详细审查,是否有用它去分给人、扩展福音、活出天父的心肠。”并敦促我们“要警醒地分享,把恩典扩散给他人”。

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所带给我们的冲击,并不只是“下地狱与进天堂”之类的恐惧和盼望的简单对比;它更是“当我们在灵命或物质上成为富足者时,如何对待就在门外的穷乏灵魂?”的问题。教会历来强调的“爱与怜悯”并非空洞口号,而是要在现实生活,以及世界宣教场域中具体地实践。我们手中的一块饼、旧衣物,或许能够拯救别人性命;更进一步讲,一本福音书、一册神学著作,也许会让某人的永恒命运彻底改观。“爱以行动为证”这句名言,其实正是源自耶稣的教导。

同时,这比喻反复强调的“两个世界(今生与来生)”的认识,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。倘若死后什么都没有,人就会纵情于今生的利益与享乐。但福音让我们对“永恒”有所认知,并且因敬畏神的审判,而改变今世的行为。这不再是单纯的伦理哲学层面,更是“信仰”的绝对依据。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再三强调:“要超越现世的满足,仰望天国的喜乐。否则就会像财主一样,落入‘请用手指蘸水凉凉我的舌头’的永恒痛苦之地。”

因此,这个比喻给予我们的终极结论可整理如下:

  1. 今世生命有限,死后必有审判;
  2. 若在今世对那些贫穷、受苦的拉撒路置之不理,就等于违背神的心意,将在末日面临严厉责备;
  3. 神已经赐给我们摩西、先知、以及福音书、使徒的见证,故无可推诿;
  4. 真悔改与服事,是在听信并实践神的话语时发生的;
  5. 在有生之年若不做抉择,死后便无挽回机会;所以“现在”至关重要;
  6. 基督徒的富足不仅指财物,也包括灵性、话语、恩赐等各类丰盛——这些都当为扩展神国而用;
  7. 如同张大卫牧师及许多属灵长者所教导的,通过“布克书事工”等具体的分享渠道,去帮助全世界的“拉撒路”,乃“福音性的实践”。

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故事,让我们明白: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世界,是与“永恒”紧密相连的;也呼唤我们省察生活与态度,乃至心中的动机。在地上若只将财产、知识、能力用来满足自我,末日审判时这些都会成为定罪我们的“重担”;但若借此拯救拉撒路、彰显神的慈爱,这就是“在天上积攒财宝”之道。所谓“信仰生活”,并非只是固定参加礼拜;更是带着“永生”盼望,以“神国度伦理”来实践的人生。而这伦理的核心,就在耶稣教导的“你们白白得来,也要白白舍去”(马太福音10:8)。

我们在此世时会面对诸多抉择,例如“人生目标”、“价值观”、“职业选择”、“财物使用”、“时间与才干的投入”等,它们最终都与此比喻的教训相呼应:我们是想像财主那样只活在今世?还是像拉撒路那样,即便苦难重重也依靠神,并盼望神最后的安慰?若我们自认是财主,就要问自己:是否正在为门外的拉撒路做些什么?日复一日的拖延只会错过机会。因为我们知道生命总有终结,死后将进入那个永恒世界;路加福音16章正是向我们发出的严肃质问:“当那一日来临时,我究竟会在亚伯拉罕的怀里,还是会在阴间的火焰中哀求片刻清凉?”

由此可见,“财主与拉撒路”的比喻乃在“神国眼光”的基础上,强烈阐明了一种人生观,及在此观念之下应当付诸行动的爱与分享。并且与“聪明管家”比喻紧邻排在一起,耶稣再次呼吁我们用“神国的视角”去运用自己所得的财物、恩赐与资源。不义管家用看似不当的方式去为自己谋划将来,主人却称赞他“机智”;更何况神的儿女在此世若能“帮助贫穷软弱、传扬福音、彼此分享恩典”,岂不更蒙神称赞为“天国智慧”?这是耶稣的教导,也是张大卫牧师等众多传道人对教会的呼吁。

路加福音16章几乎处处反映了主的教训:“若在今生享有丰富,就该像天父那样去施予爱。这样,神也必称赞你这样的智慧。”其核心依然是“爱与怜悯”以及“天国的盼望”。对这比喻中丰富多样的讯息,应当谨记在心,并真正落实于家庭、职场、教会和宣教现场。因为终有一日主会问:“我赐给你的恩典,你如何使用?你是否曾为‘门外的拉撒路’做了什么?”为了在那日面对主时不至羞愧,我们就当立即关心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“拉撒路”。这正是研读路加福音16章的人应当紧紧抓住的讯息,也是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的“福音实践”之所在。

www.davidjang.org

Leave a Comment